2016年,神舟11号载人飞船问鼎苍穹,在整流罩抛开后,指令长景海鹏问陈冬:“爽不爽?”
对浩瀚星空充满的好奇的陈冬,难掩激动的心情,大声的回答:“爽!”
那时的陈冬还是初探宇宙的新手,6年以后,他已经成了独当一面的指令长,带着“史上最年轻乘组”,二度升空。
(相关资料图)
陈冬谦逊的说:“虽然是第二次上来,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像个小学生。”
2023年6月11日,央视新闻报道,特级航天员陈冬正式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。
网友们对这位极具亲和力的航天英雄很是看好,纷纷评论:“相信陈冬,将会是中国登月第一人!”
“陈冬,你既然被国家看中了,就说明你有这个能力,家里有我,我会一直挺你!”这是陈冬的妻子汪晓燕最常说的话。
如今的陈冬还不满50岁,就已经两度登上太空,并成为航天员大队大队长,前途不可限量。
陈冬事业美满,可谈到家人,尤其是妻子汪晓燕,他却有着说不尽的抱歉。
陈冬经一位老首长介绍与汪晓燕相识,见面的那一刻,他怦然心动,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。
而身姿挺拔、性格稳重的陈冬,也给汪晓燕留下了很不错的第一印象。
只是出于工作原因,陈冬无法像其他男孩子那样,陪在心爱的女孩身边嘘寒问暖,两人只能隔着冰冷的电话线聊得热火朝天。
汪晓燕是个通情达理的女孩,知道陈冬工作忙,从不苛求他陪自己逛街,过这样那样的节。
她说:“知道你心里有我,就够了。”
为了让陈冬全身心的发展事业,汪晓燕果断向他求婚。
可一直向往家庭的陈冬却犹豫了:“晓燕,你要想好,结了婚,咱们聚少离多,老人孩子,家里的上上下下都得你打理。”
“从跟你恋爱的那一刻,我就想好了!”晓燕干脆的回答道。
于是,一对鸳鸯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,尽管没有豪华的娶亲车队,也没有盛大的婚礼仪式,但汪晓燕觉得非常知足。
婚后的清晨,小两口早早醒来,因为这一天是陈冬归队训练的日子。
汪晓燕没有不满,也没有抱怨,只是叮嘱爱人要照顾好自己。
在陈冬进入航天员大队后的第二年,汪晓燕怀孕了,为了不让陈冬分身,她特地回了嘉兴老家。
亲朋好友疑惑地问:“你爱人怎么不来,让你自己养胎?”
“他工作忙,没有时间”,汪晓燕笑着说。她当然不能向人透露,自己的丈夫正在为遨游太空而训练。
十月怀胎,汪晓燕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,并给孩子取名为:俊宇、砾宇。
直到孩子满月,陈冬才匆匆赶回嘉兴,妻子没有一句怨言。
陈冬总说:“航天员家庭也有‘四个特别’:特别能扛,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的事全靠另一半扛着;特别能忍,家里有个小麻烦、自己生个病什么的,从来不跟我们说,全靠自己忍着;特别能‘拖’,由于训练日程排得特别满,想全家人一块逛个街、聚个餐,总是‘下一次’;还有就是全家人‘特别支持’,不仅父母、爱人全力支持,孩子也特别懂事。”
陈冬的妻子身体不好,自己一人无法照顾两个孩子,于是把次子送回了嘉兴,交给父母抚养。
有一回,小儿子给陈冬打电话,哭着说:“爸爸,你是不是不要我了!我的家不在这里,在北京!你能接我回去吗?”
陈冬是多么想立刻飞往嘉兴,可即将出任务的他,只能哽咽的对儿子说:“宝贝乖,过几天爸爸就去接你。”
陈冬履行诺言时,已经是大半年以后,按照他的想象,孩子应该激动的扑进自己怀里,但孩子就呆呆的站在原地,表现的很木讷。
陈冬自责的说:“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。”
陈冬这一路走来,遇到了不少贵人。
1978年新中国迎来了一次大变革,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揭开了帷幕。
这一年,中铝铜业洛阳公司的职工陈树林格外的高兴,因为他的家里迎来了第二个生命的降生。
因为孩子生于白雪皑皑的冬天,陈树林随即将其取名为陈冬。
陈树林和妻子黄炎不会想到,家族命运的齿轮会因为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开始转动,更不会想到,自己的孩子会成为整个洛阳,乃至河南、中国的骄傲。
陈冬生性活泼,爱游泳,爱篮球,而且很爱交朋友,基本上,所有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,都爱找他玩。
当然,陈冬的调皮也曾惹出过麻烦。
三年级的某一天,学校的食堂刚进了一卡车的青菜堆放在小操场上,不曾想,这里竟然成了陈冬跟同学们的游乐场。
放学后,他和小伙伴们蹦了上去,一阵猛跳,还拿着菜叶子乱扔,糟践了不少菜。
老师远远地看到后,急匆匆的赶来:“陈冬,你们在干什么?”
陈冬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,羞愧的低下了头。
但杨老师并没有对其横加指责,而是温柔的说:“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,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没了,以后凡事要为别人多想想。”
学校得知后,一度想要重罚陈冬,可杨老师主动承担了责任,不仅为陈冬说情,还帮他赔偿了蔬菜。
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其实这并非是陈树林没有教育好陈冬,而是他工作过于忙碌,且知道儿子的本性不坏,相信树大自直。
当然,陈树林对儿子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,可以说是陈冬军旅路上的启蒙者。
与共和国同龄的陈树林,经常看一些《解放战争三大战役》《上甘岭》《地道战》的爱国主义影片。
每次看电影时,陈树林都会把两个儿子叫过来。
看着战场上浴血杀敌的英雄们,陈冬的敬意油然而生,他眼神坚定的说:“爸爸,以后我也要当兵!”
“好阿!老爸支持你!你好好学习,考个军校。要是考不上,就直接报名参军!”陈树林欣慰的鼓励道。
从此,陈冬幼小的心灵中,种下了一颗从军的种子。
学校里,有杨老师母亲般的关怀;家里面,有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,陈冬仿佛一夜之间完成了蜕变。
13岁那年,陈冬顺利升入初中,幸运的是,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师--姚志强。
陈冬的学习成绩很好,每次开始都名列前茅,他的人缘也不错,第一次选拔就当上了班长,这一当就是六年(初高中连读)。
姚志强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,不但课教得好,还经常组织课外活动,带着他们野炊、拔河、乒乓球、踢足球。
在姚老师的带动下,陈冬成为体育达人,运动会上经常斩获名次,还是足球队主力后卫。
陈冬高二那年,有位考入飞行学院的学长回校演讲。
学长绘声绘色的讲述着驾驶战斗机,逐梦蓝天的乐趣,眼神里满是骄傲与自豪。
陈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,他找到姚志强:“老师,报考飞行学院需要什么条件?您看我能行吗?”
姚志强主张鼓励教育,而且他提倡和学生交朋友,所以大家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聊。
听完陈冬的话,姚老师从座椅上站了起来,拍拍他的肩膀,笑着说:“你为什么不行?”
于是,姚老师向陈冬介绍起了飞行学院的报考条件,叮嘱他回家一定要锻炼体能,并且注意保护视力。
从那天起,只要一放假,陈冬都会在爸爸陈树林的陪伴下,围着小镇一圈又一圈的跑,跑完了,父子二人再比赛单杠。
当然,陈冬的文化课也没落下,在班里一直是数一数二。
1996年,飞行学院开始了招生工作,父子二人起身前往济南参加体检。
那是陈冬第一次坐火车,也是陈树林的第一次。
其实,陈冬报考军校除了想翱翔蓝天外,还有一个原因--免费。
当时陈冬的哥哥正在上大学,以家里的收入水平,再供养另一个大学生,实在是捉襟见肘。
所以,陈冬是下了决心一定要考上的,既为自己圆梦,也为家里减轻负担。
只是体检的结果并不算理想,关于陈冬的视力评定上,一名医生的结论是0.9,而另一名是1.0。
保险起见,给陈冬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 0.9,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 0.1。
不过,陈冬的文化课非常出彩,考出了620分的好成绩。
他所在的中学校长得知后,陪着陈冬父子去拜访负责招生的同志。
招生的同志看了陈冬的高考成绩,也不想失去这个人才,说道:“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,这是暂时的。”
最后没有让这 0.1 的差距,将陈冬拒之门外。
1997年,陈冬在父亲的陪伴下,来到了改变一家人命运的地方:吉林长春市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。
临行前,陈树林说:“儿子,你都要当飞行员了,还没坐过飞机。我给你买张机票过去吧!那么 ”。
懂事的陈冬,知道家人不易,笑着劝道:“没事!等以后我有的是机会坐飞机!”
军事化管理的校园生活,对于陈冬而言并不轻松。
刚入学时,陈冬叠的被子是全班最差的,恨铁不成钢的班长直接把被子扔在了走廊上。
陈冬羞愧难当,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教导员说:“看似叠被子,实际上是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与养成,从老百姓转变 为军人的第一步。”
自此,陈冬只要一有空闲,就在宿舍钻研方块被。
长春航校里人才济济,陈冬的体能成绩不算优异,1500米要求跑进5分10秒才能及格,
可陈冬却要跑7分钟。
多年后,回忆起这段过往,陈冬仍然历历在目:“记得当时每天早晨6点30分吹集合号,我6点就起床加练,腿上还要绑上沙袋,晚上熄灯后练俯卧撑,否则怎么撵得上大伙啊。3个月后,体能上去了,体重减了10公斤。”
正所谓勤能补拙,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,陈冬的体能从垫底变成了拔尖,并于2001年顺利从航校毕业,前往浙江嘉兴的空军某部,成为一名驾驶“强五”的强击机飞行员。
强击机与歼击机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对地攻击,尽可能飞的要低;后者则是对空攻击,必须要飞得高。
所以,陈冬一直想改为歼击机飞行员。
而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6号飞船遨游天际的消息,彻底改变了陈冬,歼击机只能在大气层,而飞船却可以直达太空。
2009年,陈冬参加了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体检,陈冬没想到,他的面试官是杨利伟。
杨利伟问他:“想成为航天员要面对更大的风险,要付出更多,会照顾不了家庭,你会坚持吗?”
陈冬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我想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,成为中国飞得最高的人。为实现梦想,我甘愿为之付出。”
就这样,陈冬被自己的偶像带进了航天员的队伍。
2010年5月,陈冬和刘洋、王亚平等7名飞行员正式成为航天员大队第二批航天员。
航天员的培训是严格保密的,对外不能透露一字一句,轻易也不能跟亲戚朋友取得联系。
所以,陈冬展开了长达6年的与世隔绝的训练。
陈冬回忆:“转椅训练是我的弱项,刚开始,每次转完都会出冷汗,头发晕。为了锻炼前庭功能,我就买了一个可以旋转的电脑椅,一有空就坐在上面,自己推着自己转。”
更让陈冬难熬的是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,他必须在只有7平方的模拟训练时里,72小时不眠不休。
人是必须要睡觉的,尽管陈冬等航天员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,也难免困意来袭。
特别是凌晨三四点之际是最疲惫的。头脑虽然清醒,可眼皮子总在打架。
不过,这项训练是3人一组,陈冬提议大家轮流唱歌、讲故事,终于,在团队精神的配合下,众人都通过了这项煎熬的训练。
比起困倦,陈冬印象最深的就是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,每次的过载都要达8个G,即人体自重的8倍。
陈冬告诉记者:“训练开始时,会感觉有座大山紧紧的压着你的每一寸肌肤、每一个细胞,
就连器官,都会有位移的感觉。明明没有哭,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。”
这不只是对身体的检验,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考验。
座位的旁边有个红色的按钮,一旦按下,训练会立即停止,可这也意味着遨游宇宙梦想的终结。
正是有了这6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,才成就了如今的陈冬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封闭训练,陈冬多年一直未与恩师姚志强取得联系。
姚志强问陈冬的父母,两位老人也是一无所知,姚志强以为爱徒失踪了,于是急得登报寻找。
直到姚志强在电视上看见了陈冬,这才放下心来。
总结而言,任何人成功的背后,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成长经历。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历练,才造就了人人称颂的航天英雄陈冬。
相信在未来,陈冬会带领中国的航天员们迈入新的辉煌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《荒野大镖客:救赎》已正式宣布将于8月17日登陆NS以及PS4平台,由于之
人民日报记者栾心怡从牧场到餐桌,一杯牛奶如何诞生?走进位于内蒙古呼
铝酸钙粉,也叫铝酸钙强化剂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,主要用于塑料和橡
享誉全球的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TheMacallan麦卡伦,8月4日在上海
数据来源: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图:汪哲平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
X 关闭
X 关闭